标题    全文    标题或全文  |   精确查询    模糊查询
标题:
全文:
期刊名称:
全部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期刊年份:
全部
期号:
学科分类:
全部
搜索 清空
人民意志视野下的法教义学——法律方法的用途与误用
属性标签
丁晓东
《政治与法律》2019年7期
政治与法律 2019年第7期·专论
人民意志视野下的法教义学

——法律方法的用途与误用

丁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当前中国学界将法教义学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法律方法,但缺乏具体性的学术探讨。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等角度进行多维度分析可以看出,法教义学在价值判断和方法论层面并无太多特殊性,然而,法教义学可以作为拓展经验边界和提升理性讨论的载体,使得法律人能够比非专业性人士具有更为体系化和复杂化的思维可能。在现代民主社会,法律人应当一方面保持自觉与审慎,在价值层面以人民意志为基础,通过法教义学将人民意志最终内化为法律共同体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通过法教义学来规制和提升人民意志,从而实现民主与法治的辨证与良性互动。
关键词:法教义学;法律方法;人民意志;民主集中制;理性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51(2019)07-0066-13
  法教义学已经在我国法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法、刑法宪法、商法、法理学等不同学科中,各领域的学者都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和运用法律教义学的方法。同时,围绕着法教义学的各种争论也开始逐渐显露。例如,在社科法学的主张者看来,法教义学存在着各种问题,需要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来加以解决。
  就学术发展来说,学术争论无疑是一件值得鼓励和庆幸的事,学术争论是学术真理得以凸显的唯一方法。然而,要实现理想的学术争论,必须依赖于一个前提,这就是要消除学术争论各方的误解和误判。只有消除双方的误解和误判,学术争论才不会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加剧各方原有的偏见。[1]或者说,只有在学术争论中澄清争论各方的基本立场,才能防止学术争论演变为一般性的言论争论。[2]
  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学界围绕着法教义学的探讨存在着不少误读和误解。在当前关于法教义学的分析中,对于法教义学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分析。根据现有的材料,不少学者只是笼统地将法教义学视为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法律方法,而没有详细地指出这种方法有何特殊性,和已有的法律方法——例如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有何不同。因此,如果说法教义学是一种特殊性的法律方法,那么比较恰当的学术讨论方式应是将法教义学进行拆解,对法教义学中的法律推理、法律解释等方法进行逐一的分析。只有通过这种具体而细致的探讨,人们才能清晰地认识到,法教义学在什么意义上成立,法教义学的正当性与弱点何在。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德国法学背景下的法教义学,引进英美法学的知识来深化对法教义学的理解。经分析可以发现,法教义学在知识或学术的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特殊性,法教义学所包含的法学方法其实与一般的专业性思维并无太多区别,并不能减少法律分析中的价值判断。因此,在运用法教义学的时候,法律人应当保持智识上的自觉与价值判断上的审慎,就价值判断而言,法律人需要将法律价值判断的终极正当性建立在人民根本意志或民主正当性的基础上。然而,笔者于本文中也将指出,法教义学也具有重要功能,如果运用恰当,法教义学可以成为一种经验拓展与理性讨论的载体,提升和规制并不稳定的人民意志,从而实现法治与民主、法律人与大众的良性互动。
一、法教义学是什么
  很多中外学者都已经对法教义学进行过相似的定义和总结。在《法学方法论》中,拉伦茨认为,法教义学是“以处理规范性角度下的法规范为主要任务的法学,质言之,其主要想探讨规范的‘意义’。它关切的是实证法的规范效力、规范的意义内容,以及法院判决中包含的裁判准则”。[3]德国弗赖堡大学卜元石教授认为,法教义学指运用法律自身的原理,遵循逻辑与体系的要求,以原则、规则、概念等要素制定、编纂与发展法律以及通过适当的解释规则运用和阐释法律的做法。[4]许德风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并且指出,法教义学的“核心在于强调权威的法律规范和学理上的主流观点”。[5]从这些定义和总结来看,法教义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法教义学关注的是实证法的规范性效力,在这一方面,它不仅区别于传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而且区别于现当代各种运用道德政治哲学和法律经济学等理论来进行规范性分析的学派。在法教义学看来,规范性的出发点应当是现行法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规范和价值,而不是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道德或政策的判断。
  第二,与第一点相关的是,法教义学预设了现行法律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种先验性的规范价值或法秩序,并且以这种“自身已经确定而无须再作任何检验的信条为前提”,[6]它是以此为出发点开展体系化与解释工作的规范科学。[7]这样,即使法教义学对于某个法律条文或法律判决展开批判,其批判也是在法律系统内部进行的,其依据的对象是法律系统内部的先验性规范价值或法秩序。[8]
  第三,法教义学对于价值判断具有独特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法教义学并不排斥价值判断。正如同许德风教授所说,法律规制的适用很难和价值判断彻底割裂,无论是三段论下的法律适用,还是区分简单案件和疑难案件,都无可避免地会涉及价值判断。[9]另一方面,法教义学认为价值判断并不能简单适用在法律适用中,价值判断必须通过“价值判断的论证规则”,转化为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才能够成为法律应用的依据。[10]
  在某种程度上,法教义学非常类似于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提出的系统论中的系统。在卢曼的系统论中,社会是一个大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之下,存在着很多相对自我封闭和自我创生(autopoiesis)的子系统。在这些子系统内部,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份和规则。因此,如果复杂系统要影响子系统,就必须将复杂系统中的信息转化为子系统中的代码,唯有如此,这些信息才能被子系统所接纳,成为子系统的一部分。[11]借用卢曼的理论,人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法教义学的立场和特征。法教义学正是法律系统内部的规则,它一方面向法律体系之外的其他价值开放,另一方面则将这些法律体系之外的其他价值转化为法律代码,保持法律领域的自治性。
  除此之外,法教义学也类似于普通法中所说的技艺理性(artificial reason)。在柯克法官与詹姆士国王的著名争论中,柯克法官提出,“法律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地学习和历练的技艺,只有在此之后,一个人才能对它有所把握”;对于法律案件“不应当由自然的理性,而应当依据技艺性理性和法律的判断来决定”。[12]在一定意义上,法教义学可以说是大陆法系的技艺理性,它强调对于法律问题的判决必须在法律人内部寻求答案,正像对于普通法的判断必须由普通法法律人来做出决定一样。
  以上分析大致展示了“法教义学是什么”。不过,以上对于法教义学的定义与概括似乎仍然是在较为宏观的层面上展开的,仍然缺乏较为微观层面的分析。例如,以上对法教义学的分析和定义没有回答如下问题:法教义学和其他各种法学方法论,例如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遵循先例、技艺理性(artificial reason)、各种法律解释规则(体系解释、原旨解释、字面解释)之间有何关系?法教义学是否是这些法学方法论的综合化或体系化?对这些更为细化和分析性(analytical)的追问将有助于人们理解,法教义学到底在什么意义上存在,法教义学是否存在多幅面貌。
二、法教义学与法律推理
  思考法教义学在何种意义上存在,是否存在多幅面貌,可以首先分析法律推理这一最为常用的方法,以此来辨析法律分析中是否存在法教义学所谓的独特的法律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将这一问题进行分解,探讨法律分析中时常运用的一些逻辑推理方式。
(一)演绎推理
  可以从三段论(syllogism)这一最为著名的演绎推理方式开始分析。三段论认为,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就可以推论出相应的结论。[13]例如,某法律条文规定,某些类型的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的行驶时速如果超过70公里,就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可以将其视为大前提)。一旦属于这种车型的某辆车时速超过了70公里(可以将其视为小前提),结合大前提和小前提即可得出结论,即这辆车需要接受相应的处罚。
  初看起来,三段论的演绎推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一般原则并不决定具体情形”,[14]仔细分析,会发现法律适用过程实际上是进行决断或价值判断,而不是在推理。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需要作如下一些判断。首先,需要对大前提中的各种规范进行判断,例如某些类型的车辆是否包括警车和救护车,高速公路的范围是哪些,行驶时速超过70公里是否包括短时间内的突然加速,是否包括了因为逃避追杀而超速,等等。[15]其次,需要对小前提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判断车型是否属于前者的规定,时速是否真正超过了70公里,等等。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断决定了某辆车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可以发现,三段论其实并没有告诉人们哪些情况是例外,哪些情况位于规则之内,其本身并没有任何增强确定性或减少价值判断的功能。[16]
  在一定意义上,三段论其实扮演了一种隐喻的功能。大前提只不过是在说,有这么一个箱子,凡是这个箱子里的东西都应当受到处罚,小前提则告诉我们,某辆车属于这个箱子里的东西,当人们把这辆车拿出这个箱子时,人们就知道它是应当受到处罚的。在这一看似三段论的推理过程中,事实上我们首先确定了这个箱子里应当放什么东西,然后确定了某个东西是属于这个箱子里的。这样,人们拿出来的不过是人们预先放进去的东西。[17]
  除了三段论,其他演绎推理的方式也同样无法增加确定性和减少价值判断。以法律推理中经常采用的反证归谬推理(inference of reduction to absurdity)为例,可以发现其推理过程同样取决于价值判断。例如,美国宪法第2条第2款规定,“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如果按照严格的文义解释,那将会得出总统不能领导空军的结论,因此可以反推,对于美国宪法的解释不能完全按照文义解释的方式。然而,这里之所以可以这样反推,关键还在于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总统应当也是空军的领导者。在其他的例子中,一旦人们对于结论无法形成共识,反证归谬推理就无法有效地展开。
(二)类比推理与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是另一种常用的法律推理方法。一般认为,类比推理的重要功能在于,通过将当前案件与先前案件进行对照,可以实现同案同判的功能。[18]然而,这里的问题在于,类比推理本身无法提供确定性的类比规则,法律实践中的个案类比仍然取决于具体情境。例如,法律学说或法律判决一般都认为,个人在野外的合法狩猎所得应当属于个人所有,[19]但对于被个人发现的乌木、文物甚至煤炭石油等,是否可以归其所有呢?类比推理可以将野生动物和乌木、文物、煤炭石油进行对比,得出它们同属于无主物的结论,但这一类比最终是否会得出相同的法律适用结论,则取决于这些相似的物品是否具有其他不同的属性,如果它们被认为具有其他完全不同的属性,那么它们仍然将适用完全不同的法律规则。[20]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确定类比是否能够成立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隐藏在类比推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类比推理本身。
  归纳推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归纳推理来说,其本质在于通过对先前案例或学说的总结来提取可以适用的法律或教义,例如,某种法律意见在先前的案例中被一再重申,某种法律学说被大多数的法官和法学家所认可,那么这种法律或教义就将被认为是权威意见。在规范性层面上来说,这种归纳过程更多只是一种事实性的描述,而事实性的描述不可能推导出关于法律的规范性结论。即使所有的先例都以“隔离且平等”(separate but equal)来理解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这也不能说明这种教义就代表了对法律的正确理解,[21]也不能保证这些归纳所得出的结论不会在某一天被推翻。[22]因此,归纳推理虽然在概率的层面上对于未来的法律判决或法律解释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但在得出规范性法律结论的意义上,归纳推理本身并不能减少价值判断,对先例或学说的归纳必须在规范或价值意义上进行重新判断。
(三)小结
  上述分析可以表明,即使假定存在一个先验的法律规范或法律秩序,要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中得出结论,法律人也要进行价值判断。法律推理并不能减少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更无法帮助法律人回避这一点。
三、法教义学与法律解释
  除了法律推理,和法教义学相关的另一项重要法律方法是法律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发现或接近发现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减少解释者本身的价值判断,这决定了法律解释是否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法律方法。
(一)字面解释
  字面解释和形式主义的法律解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都强调按照法律的字面规定来进行严格解释。然而,这里的问题是,字面解释看似简单确定,但一旦涉及争议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陷入对字面背后各种价值问题的争论。[23]对此,最为著名的案例是美国最高法院曾经作出的西红柿是否属于水果的判决。该案的争议点在于,进口水果不用征税,进口蔬菜则需要征税,对于西红柿是否需要征税。[24]初看起来,这取决于西红柿到底属于水果还是属于蔬菜,只需要对此问题加以回答就可以下判。然而,这个问题在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上存在不同的答案,植物学家们将番茄视为水果,普通民众则更多地将其视为蔬菜,适用科学答案还是适用生活答案,这本身就需要在价值上进行取舍。有的人可能倾向于认为,进口与关税问题是一个涉及种子和农业的问题,因此应当以科学界的答案为准;另外的人可能认为,进口与关税可能更多关乎国民经济与国民消费问题,因此应当以一般民众的理解为准。
  除了不同人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对语义产生不同的理解。当分歧发生的时候,是应当以当时的字面含义为准,还是以解释时发生的字面含义为准呢?这其实也无可避免地又会涉及价值判断。以当时字面含义为准的观点可能会认为,法律是一种约束未来的活动,当然应以立法时候的理解为准;以当下字面含义为准的观点可能会认为,法律的解释不能僵化,否则会出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规定不能保障现代网络言论的观点。在法律解释的实践中,这种向前看和向后看的不同价值观经常会影响对于法律的解释。[25]
(二)原意解释
  法律解释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原意解释。在坚持原意解释的学者看来,坚持原意的最重要理由之一在于法律必须能够约束未来,如果对于未来的法律解释总是能够以实用或其他理由来与现实进行妥协,那么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原意常常被理解为法律制定者所理解的原意,原意解释则意味着对立法者原意的探寻。如同布莱克斯通在《英格兰法释义》中所指出的,法律解释应当“探明立法者的意志”,“查明其立法时的意图。”[26]然而,一旦人们考虑现代立法机关的意图,就会发现意图是一个变动不定的概念。在立法机关中,每个人的意图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赞成某项法律可能是因为同意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人赞成可能仅仅是因为利益交换,[27]人们很难寻求到一个极为明确清晰的立法意图。“立法机关本身没有思想。因此,坚持意图论必然要为如何将诸多个别意图合并成集体的、虚幻的意图而自寻烦恼。”[28]
  即使人们将原意理解为立法者的原意,也仍然可以发现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立法者原意。可以将原意理解为立法者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原意,也可以将原意理解为立法者可能会产生的原意。[29]根据前者,人们可以得出结论,认为美国宪法的制定者的原意必定会反对用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来保护女性,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男女平等的观念远未被大多数宪法制定者所接受。然而,根据后者,人们却可能得出结论,认为当时的宪法制定者可能并不反对用第十四修正案来保护女性,因为立法者可能意识到自己当时的价值判断未必是正确的,立法者可能更希望将这个问题交由未来的宪法解释者来进行判断。后一种理论可能听上去有些狡辩,但也并非缺乏论据,因为如果立法者非常明确地确定不能以第十四修正案来保护女性,他们就会在法律中进行明确的规定。他们之所以在第十四修正案中采用了一般性的表述,或许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为未来的平等保护预留空间。[30]
  除此之外,原意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宪法或法律批准者的原意,而非立法者的原意。在持这种理论者看来,立法者的原意并不重要,因为立法者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并不能代表人民的共同意志。如果要寻求立法原意,就应当去分析宪法或法律的批准者或接受者所理解的原意(original understanding)[31]然而,这里的问题同样存在,当法律批准者或接受者存在理解分歧的时候,到底以谁的理解为准呢?由此可见,尽管原旨主义力图发现法律中的法律意志,但是这种法律解释方法本身并不能带来确定性,也不能减少法律解释中的价值判断。
(三)文本解释
  或许最接近法教义学的还是文本主义。这种理论认为,当法律被制定之后,意图就不应当被考虑,无论是立法者的意图还是法律接受者的意图,因为“法治预设了文本(texts)的统治,而非创造文本的人的统治”,一旦“本文被确立,文本本身便构成了判决案件的权威”。[32]
  然而,文本主义也同样面临着如前所述的各种问题,文本主义也同样存在各种版本。文本主义可以指强调对某个条款进行特别严格解释的条款主义,[33]认为对法律文本的某些条款应当进行严格解释。当法律具有清晰条款的时候,就应当按照这些条款的清晰含义进行解释。另外,文本主义也可以指与整体文本密切联系的语境文本主义,认为对于法律中的专业术语,必须结合整体的法律文本和句子加以体系性地阅读,通过在具体案件中结合整体文本的理解来获取对法律的最佳解释。除此之外,文本主义还可以指著名宪法学家阿吉尔·阿玛(Akhil Amar)所说的文本互证主义(intratexualism),[34]即在解释宪法中的某个具体条款时,必须与其他条款中的相近或相似词语或表述进行文本上的对照,以求得对宪法的最佳解释。[35]采用不同版本的文本主义,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法律结论。
  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文本主义的解释方法虽然勾勒出一种区别于人治的法治理念,但其本身在争议案件中却无法提供确定性的答案。各方虽然可以在宏观层面上都赞同必须从法律文本中寻求答案,但一旦发生争议,各方对于法律文本的争论就必定会延伸到法律文本之外的政治道德,用各种价值来证明自己所理解的文本含义才是正确的含义。因此,如同德沃金所言,法律帝国不仅仅包括规则,法律帝国的边疆要更为广阔,其意味着政治道德或价值判断也是法律的一部分。[36]
(四)小结
  法律解释的方法远远不止前述三种,对于法律解释确定性的批判也不仅仅限于当代英美法学理论,在德国法学理论中,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批判。[37]然而,对于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解释方法的分析已足以表明,即使假设存在一种法教义学所认为的先验的法秩序,[38]法律解释这种法律方法也无法帮助人们增强法律的确定性或者摆脱价值判断。[39]这里的原因在于,法律解释方法本身是多元多样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法律答案。[40]法律文本所蕴含的法秩序也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它和法律文本之外的政治道德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人们对其进行解读,就不可避免地会将这种“前见”带入对法律的解读。[41]
四、作为经验拓展与说理载体的法教义学
  笔者在前两部分得出的初步结论,或许让法律人颇为沮丧。无论是法律推理,还是法律解释,法律方法本身都不能减少法律实践中的价值判断。在法律实践中,不存在一种可以增加法律确定性的法律方法。既然每一种法律方法单独都无法达成这一目的,那么作为法律方法之综合的法教义学显然也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结论却又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直接抵触。如果说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或法教义学都不具有独特性地减少价值判断或增强确定性的功能,那么法学的专业性何在?难道在进行法律问题判断的时候,法律人并没有任何独特性或专业性可言?这显然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
  在此,或许有必要区分两种意义上的专业性。第一种专业性认为,因为有了法教义学等诸种法律方法,法律人可以凭借这些法律方法而获得身份上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第二种专业性则认为,法教义学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特殊的东西,但通过围绕着法教义学等法律方法而展开的法律思辨中,法律人发展出了一种因为训练和审慎而积累形成的专业性。在知识的层面上,这种专业性强调法律人训练和思辨的专业性,但不强调法律人身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第一种专业性无法成立,第二种专业性则真切地存在。将法律的专业性定义为第二种专业性,上文提到的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中的很多问题将能够得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对于法律推理来说,法律推理的几种推理方式虽然不能增强法律的确定性,减少对其的价值判断,但围绕着法律推理的过程却能够使人们拓展经验思考的边界,对法律问题进行更为周全的考虑。
  以类比推理为例,类比推理可以迫使法律人对相关案例进行更全面和体系化的辨析。在上文所提到的发现无主物和捕获规则的例子中,可能一般人的直觉是,所有的无主物一旦被发现都应当归个人所有,“捕获规则”应当无条件地适用,因为在个人经验的边界中,采摘和狩猎自然界的水果与动物,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42]然而,大概没有人会否认,这种直觉性的思维存在很多问题,它无力对现实社会中的复杂情况进行分析。简单以直觉来对法律问题进行判断,必然会导致很多非理性的判断结论。[4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发现类推推理的作用。由于法律先例和类推推理的存在,法律人不可能直觉性地将捕获规则应用在所有无主物上。相反,法律人将会无可避免地需要对相似的不同类型做仔细地辩证和分析,[44]以对该问题寻求一种罗尔斯所说的“反思性平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45]在这种“反思性平衡”的思维指引下,法律人将能够区分一般无主物和石油、矿产等属于国家资源的无主物,并且会对乌木、珍贵野生动物等处于边界性的无主物进行较为谨慎的分析。[46]归纳推理则是另一种使得法律人可以更为全面和体系化辨析法律问题的方法。[47]
保存检索条件
X
添加标签:

给这组订阅条件设置标签名称,可以更加方便您管理和查看。

保存条件:
微信“扫一扫”
法信App“扫一扫”
操作提示
对不起,您尚未登录,不能进行此操作!
关联法条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