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 1页
-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 2页
- (三)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 3页
- (一)权利侵害说 - 6页
- (三)规范违反说 - 7页
- (三)国事罪与刑事罪 - 8页
- (一)本质上的严厉性 - 9页
- 二、刑罚权 - 10页
- 三、刑罚功能 - 11页
-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 - 12页
- 一、刑法的概念 - 13页
- 二、刑法的演变 - 14页
- (二)广泛性 - 15页
- 四、刑法的任务 - 16页
- (一)规制机能 - 17页
- (三)权利保障机能 - 18页
-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 - 19页
- (一)体系思考与问题思考并重 - 20页
- (三)比较方法 - 21页
- (四)回应方法 - 22页
-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 23页
- 一、罪刑法定的历史沿革 - 24页
- 二、罪刑法定的本土历程 - 26页
- 三、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 29页
- (一)法律专属性原则 - 31页
- (二)禁止溯及既往 - 35页
- (三)禁止类推解释 - 37页
- (四)明确性原则 - 38页
- 五、罪刑法定的司法适用 - 42页
- 一、罪刑平等的含义 - 51页
- (二)量刑平等 - 59页
- 一、罪刑均衡的思想基础 - 60页
- (二)罪刑一般预防对称论 - 61页
- (一)已然之罪还是未然之罪 - 62页
- (二)行为人之罪还是行为之罪 - 63页
- 三、罪刑均衡的具体适用 - 64页
- (一)作为立法指导原则之功能 - 65页
- (二)作为量刑指导原则之功能 - 66页
- (三)作为刑法适用的指导原则之功能 - 67页
-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一般原则 - 68页
- (二)属人原则 - 69页
- (四)普遍原则 - 70页
- (一)属地管辖 - 71页
- (二)属人管辖 - 74页
- 三、国际司法合作 - 76页
- (二)引渡 - 77页
- (一)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 78页
- (一)刑法的溯及力的概念 - 79页
- (二)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的规定 - 80页
- (一)犯罪时的确定 - 82页
- (二)新旧法的轻重比较 - 85页
- 六、存在中间法时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 - 88页
- 一、犯罪论体系的形成 - 90页
- 二、苏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反思 - 92页
- 三、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借鉴 - 95页
- (一)犯罪构成体系的宏观比较 - 96页
- (二)犯罪构成体系的微观比较 - 98页
- 第二节犯罪论体系的法理考察 - 101页
- 一、主观与客观 - 102页
- 二、事实与价值 - 104页
- 三、形式与实质 - 106页
- 一、犯罪论体系的立法分析 - 108页
- 二、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分析 - 110页
- 一、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 - 111页
- 二、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 - 120页
- (一)实质判断在犯罪构成体系中的地位 - 122页
- (二)实质判断的功能 - 123页
- (三)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的位阶关系 - 125页
- 三、定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 - 134页
- (二)客观性 - 136页
- (三)违法·有责行为类型说 - 137页
- (四)故意规制机能 - 138页
- (二)普通的构成要件与派生的构成要件 - 139页
- (五)封闭的构成要件与开放的构成要件 - 140页
- (一)一般主体 - 141页
- (一)身份的概念 - 142页
- (二)身份的显形规定 - 145页
- (三)身份的隐形规定 - 147页
- (一)身份论与职能论之争 - 148页
- (二)双重身份主体 - 150页
- (三)身份变动之析 - 153页
- (四)委派之义 - 154页
- (二)行为的自愿性 - 157页
- (三)行为的实行性 - 158页
- (一)因果行为论 - 160页
- (四)人格行为论 - 161页
- (一)单一的实行行为 - 162页
- (二)复合的实行行为 - 163页
- (一)作为的概念 - 166页
- (二)作为的形式 - 167页
- (一)不作为的概念 - 169页
- (二)不作为的构成 - 170页
- (三)不作为的类型 - 178页
- (一)持有的概念 - 181页
- (二)持有的性质 - 182页
- 一、客体的概念 - 183页
- (二)物 - 184页
- (一)两性人能否成为拐卖妇女罪的客体 - 185页
- (二)虚拟财产能否成为盗窃罪的客体 - 188页
- (三)贪污罪客体的司法认定 - 190页
- (二)狭义的结果说 - 195页
- (四)最广义的结果说 - 196页
- 二、结果的界定 - 197页
- (二)结果与情节 - 198页
- (一)物质性结果 - 200页
-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 - 201页
- (一)条件说与原因说之争 - 202页
- (二)事实因果关系的特征 - 203页
- (三)事实因果关系的形式 - 204页
- (一)相当因果关系 - 205页
- (二)客观归责 - 207页
- (一)特殊体质与因果关系 - 210页
- (二)介入因素与因果关系 - 216页
- (三)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 220页
- (四)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 - 224页
- 五、结论 - 229页
- 一、犯罪的时间 - 230页
- 二、犯罪的地点 - 231页
- 一、违法性的意义 - 232页
- (二)主观的违法要素 - 233页
- (一)形式的违法性与实质的违法性的意义及其关系 - 235页
- (二)实质的违法性的内容 - 236页
- (三)实质的违法性的价值 - 238页
- 二、主观的违法与客观的违法 - 239页
- 三、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 - 241页
- 一、违法性的统一性和相对性 - 244页
- 二、违法性的程度——犯罪的定量因素 - 245页
- 一、违法阻却事由的原理 - 247页
- 第五节 违法阻却事由之一:正当防卫 - 249页
- (一)正当防卫的客观条件 - 250页
- (二)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 - 264页
- (三)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 - 271页
- (一)无限适用权的条件 - 277页
- (二)无限防卫权的适用 - 278页
- (一)紧急避险的客观条件 - 283页
- (二)紧急避险的主观条件 - 288页
- (三)紧急避险的主体条件 - 289页
- (四)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 - 290页
- (一)依照法律的行为 - 293页
- (二)职务行为 - 294页
- (三)执行命令的行为 - 296页
- (一)业务正当行为的构成要件 - 298页
- (二)医疗行为 - 299页
- (一)自助行为的构成要件 - 300页
- (一)被害人承诺损害的是法律不禁止其处分的权益 - 306页
- (二)被害人的承诺必须是真实、自愿的 - 307页
- (三)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被害人的承诺 - 308页
- 五、安乐死 - 309页
- (一)前提条件——实行安乐死必须基于死者本人自愿、真诚的请求 - 314页
- (二)客观条件——只能以特定的方法对特定的对象实行安乐死 - 315页
- (四)程序条件——安乐死的实施应遵守一定的程序 - 317页
- 一、责任主义 - 319页
- 二、责任的本质:从心理责任论到规范责任论 - 320页
- 三、行为责任、性格责任与人格责任 - 321页
- 一、犯罪故意与故意责任形式 - 322页
- (一)直接故意 - 323页
- (二)间接故意 - 325页
- (一)推定与故意的认定 - 327页
- (二)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 - 328页
- (一)概说 - 335页
- (二)事实认识错误之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 336页
- (三)事实认识错误之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 340页
- (四)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几点说明 - 343页
- (五)法律认识错误 - 344页
- (一)过失的概念与构成特征 - 345页
- (二)过失责任 - 346页
-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 347页
-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 - 353页
- (二)管理过失 - 359页
- 四、过失向故意的转化 - 362页
- (一)直接目的犯与间接目的犯 - 363页
- (二)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 - 371页
- (二)犯罪动机对定罪的意义 - 376页
- 一、无罪过事件的体系地位及其意义 - 379页
- 三、不可抗力 - 380页
- 第六节 责任阻却事由之一:责任无能力 - 384页
- 一、责任能力概说 - 385页
-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 388页
- 三、刑事责任年龄 - 389页
- (一)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 390页
-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 - 391页
- (三)减轻刑事责任年龄 - 394页
- (四)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 - 400页
- (一)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404页
- (三)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 - 407页
- 五、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 - 410页
- 六、醉酒人 - 413页
- 一、违法性认识不要说的问题所在 - 414页
- 二、严格故意说的问题所在 - 415页
- (一)限制故意说的放弃与责任说的倡导 - 416页
- (二)将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要素来理解的根本缺陷 - 417页
- (四)违法性认识的具体判断 - 418页
- 一、概念 - 419页
- (三)国家标准说(法规范标准说) - 420页
- (二)故意与过失的构成要素说 - 421页
- (三)责任阻却事由说 - 422页
- 四、期待可能性在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中无处栖身 - 424页
- 一、未完成罪概述 - 425页
- 二、未完成罪与故意犯罪的阶段 - 426页
- 三、未完成罪的范围 - 427页
- (一)行为人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 - 431页
- (二)行为人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 435页
- (三)行为人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 436页
- (四)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437页
- 二、预备犯的处罚 - 438页
- 一、未遂犯的概念和处罚依据 - 440页
- (三)结果加重犯是否有未遂 - 442页
- (四)数额加重犯是否存在未遂问题 - 443页
- (一)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 445页
- (二)犯罪未得逞 - 451页
- (三)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 452页
- (三)能犯的未遂和不能犯的未遂 - 453页
- 二、犯罪中止的法律性质 - 456页
- (二)法律说 - 457页
- (一)中止的时间性 - 458页
- (二)中止的自动性 - 460页
- (三)中止行为的充分有效性 - 468页
- 四、中止犯的处罚 - 475页
- 第九章 共同犯罪 - 476页
- (一)共犯的种类 - 477页
- (二)必要共犯 - 478页
- (一)行为共同说 - 484页
- (二)犯罪共同说 - 485页
- (一)一般学说 - 490页
- (二)具体标准 - 491页
- (一)间接正犯概念的意义 - 494页
- (二)间接正犯的正犯性 - 495页
- (三)间接正犯的类型 - 496页
- (四)不成立间接正犯的情形 - 498页
- (一)成立条件 - 499页
- (二)共同正犯的特殊问题 - 505页
- 第三节 共犯(教唆犯、帮助犯) - 508页
- (一)理论对立 - 509页
- (二)共犯从属性的程度 - 512页
- (三)相关问题 - 513页
- 二、共犯的处罚根据 - 515页
- (三)引起说(因果共犯论) - 516页
- (一)成立条件 - 518页
- (二)教唆未遂 - 523页
- (一)成立条件 - 524页
- (二)片面帮助 - 527页
- (四)帮助犯与未遂犯 - 528页
- 一、共同过失犯罪 - 529页
- 二、同时犯 - 530页
- 四、前后无关的故意行为 - 531页
- 五、共犯的过剩行为 - 532页
- 六、事前无通谋的行为 - 533页
- (一)种类 - 535页
- (二)处罚 - 536页
- (一)概念 - 538页
- (二)处罚 - 539页
- 五、教唆犯 - 540页
- (一)预备阶段的中止 - 541页
- (二)实行阶段的中止 - 543页
- (一)无身份者能否成为真正身份犯的共同正犯 - 545页
- (二)无身份者帮助、教唆有身份者的定罪 - 546页
- (四)身份竞合 - 547页
- 三、共犯与不作为 - 550页
- (一)不作为共犯的形式 - 551页
- 四、共犯与错误 - 552页
- (一)共犯与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 - 553页
- (二)共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 554页
- 第十章 单位犯罪 - 556页
- 一、单位犯罪的性质 - 557页
- 二、单位犯罪归责的理论根据 - 561页
- 三、单位犯罪的类型与立法模式 - 565页
- (一)单位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 - 566页
- (二)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 - 569页
- (三)单位认定标准的问题思考 - 572页
- (一)如何区分单位行为与个人行为 - 573页
- (二)如何处理刑法分则未规定的单位行为 - 584页
- 一、单位犯罪的一般处罚原理 - 587页
- (一)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认定 - 589页
- (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 592页
- (三)对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 - 593页
- (一)单位变更或消灭时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 598页
- (二)单位共同犯罪的认定 - 601页
- 一、刑法竞合的概念和实质 - 604页
- (一)刑法竞合的基本形态 - 605页
- 三、罪数理论与竞合论 - 607页
- 四、竞合论的前提问题:行为单复数的判断 - 609页
- (一)行为单数的形式 - 610页
- (二)行为复数 - 612页
- (一)具体竞合形态的先后判断顺序 - 614页
- (二)复杂案件中刑法竞合的判断步骤 - 618页
- 二、法条竞合的范围:法条竞合是罪名规范之间的竞合 - 621页
- (一)法条竞合是不同罪名之间的竞合 - 622页
- (二)法条竞合是罪名基本构成之间的竞合 - 623页
- (三)对构成要件的理解 - 625页
- 三、法条竞合的形成原理:逻辑性的竞合与评价性的竞合 - 627页
- (一)罪名构成要件要素逻辑上的交叠 - 628页
- (二)因构成要件要素交叠而形成法条竞合的例子 - 630页
- (三)构成要件要素的平行交叠与错位交叠 - 632页
- (一)行为单、复数与法条竞合的判断:区分法条竞合、想象竞合与实质竞合、数罪 - 633页
- (二)对构成要件的解释与法条竞合的判断: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 - 638页
- (三)兼及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分 - 643页
- 五、法条竞合的分类及处理方法 - 645页
- (一)独立竞合:普通法与特别法的竞合 - 646页
- (二)包容竞合:整体法与部分法的竞合 - 657页
- (三)交叉竞合:轻法与重法的竞合 - 670页
- (四)偏一竞合:基本法与补充法的竞合 - 676页
- 第三节 想象竞合 - 678页
- (一)一个行为 - 679页
- (二)数个罪名 - 683页
- (三)数个罪名的构成要件行为重合于一个自然行为 - 684页
- (一)法条明文规定的想象竞合 - 690页
- 三、想象竞合的处理原则 - 692页
- 第四节 实质竞合 - 693页
- 一、连续犯(兼及同种数罪) - 694页
- (一)连续犯的成立条件 - 695页
- (二)我国刑法和司法解释中的连续犯规定 - 698页
- (三)连续犯中涉及的刑法问题 - 700页
- (四)同种数罪 - 702页
- (一)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构成条件:事前、事后行为关系的认定 - 703页
-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通常表现形式 - 705页
- (三)事前不可罚行为及其通常表现形式 - 707页
- (四)事后不可罚行为不罚的理由:吸收犯 - 708页
- (一)吸收犯与包容竞合、牵连犯的区分 - 711页
- (二)吸收犯的构成条件:吸收关系的认定 - 712页
- (三)吸收犯的通常表现形式 - 713页
- 四、牵连犯 - 718页
- (一)牵连犯的构成条件:认定牵连关系的立场 - 719页
- (二)牵连犯的构成条件:认定牵连关系的具体标准 - 720页
- (三)牵连犯的通常表现形式 - 723页
- (四)牵连犯的处理规则:择一重处还是数罪并罚 - 725页
- 一、刑罚权的根据和内容 - 730页
- 三、刑罚的内在属性 - 731页
- 四、刑罚的功能 - 732页
- (一)刑罚的报应目的 - 734页
- (二)刑罚的预防目的 - 735页
- (三)刑罚目的二元论 - 736页
- (一)概念和特征 - 737页
- (四)禁止令 - 738页
- (一)概念和特征 - 740页
- (二)执行 - 741页
- (三) 司法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 742页
- (一)概念与政策 - 743页
- (二)死刑的适用条件及其限制 - 744页
- (三)死刑的缓期执行 - 745页
- (四)死刑的核准权 - 746页
- (五)限制死刑适用的司法经验 - 748页
- (一)财产刑的特点和优势 - 769页
- (二)罚金 - 770页
- (三)没收财产 - 772页
- (一)资格刑的特点和优势 - 773页
- (二)剥夺政治权利 - 774页
- (三)驱逐出境 - 778页
- 一、概念与适用前提 - 779页
- 二、非刑处置的特征 - 782页
- (一)教育性的非刑处置 - 783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 784页
- 二、社区矫正的意义 - 785页
- 三、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 786页
- 四、我国社区矫正的问题与前景 - 787页
- 一、量刑的特征 - 789页
- 三、量刑的意义 - 790页
- (二)犯罪的性质 - 792页
- (一)犯罪人的人身情况 - 793页
- (三)罪前与罪后情节 - 794页
- 三、量刑的规范化 - 795页
- (三)量刑规范化的基本内容 - 796页
- (四)量刑规范化的具体展开 - 798页
- 一、量刑情节的概述 - 799页
- (一)多功能情节的适用 - 801页
- (二)量刑情节冲突的处理 - 804页
- (三)禁止重复评价量刑情节 - 807页
- (四)禁止间接处罚 - 808页
- 三、从重处罚情节、从轻处罚情节 - 809页
- (二)减轻处罚的适用 - 811页
- (三)特别减轻处罚制度 - 812页
- (一)追缴和责令退赔 - 816页
- (二)没收 - 817页
- 一、概述 - 818页
- (一)成立条件 - 819页
- (二)处罚 - 824页
- (三)累犯与特殊再犯的关系 - 826页
- (一)成立条件 - 828页
- 一、概述 - 829页
- (一)自动投案 - 830页
- (二)如实供述罪行 - 843页
- (一)自首的主体 - 847页
- (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 848页
- (三)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 850页
- (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 851页
- (二)数罪自首的认定 - 852页
- (三)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853页
- (四)职务犯罪的自首 - 854页
- (五)单位犯罪的自首 - 856页
- (六)自首与坦白 - 860页
- 一、概说 - 861页
- 二、立功的成立条件 - 862页
- (一)揭发犯罪型立功 - 863页
- (二)提供重要线索型立功 - 871页
- (三)协助抓捕型立功 - 872页
- (四)阻止他人的犯罪活动 - 875页
- (一)职务犯罪的立功问题 - 876页
- (二)立功的时间问题 - 879页
- (三)单位立功问题 - 880页
- 四、立功的处理 - 882页
- 一、概述 - 883页
- (二)吸收原则 - 885页
- (四)折中原则 - 886页
- (二)数罪并罚中的无期徒刑 - 887页
- (三)数罪并罚中的有期自由刑 - 888页
- (四)数罪并罚中的附加刑 - 891页
- (五) 同种数罪的并罚问题 - 894页
- (一)漏罪的发生时间、发现时间及判决时间 - 895页
- (二)漏罪与已判决罪的性质 - 897页
- (四)漏罪是数罪时的并罚 - 898页
- (六)减刑后发现漏罪 - 899页
- (七)假释期间发现漏罪 - 900页
- 五、再犯新罪的并罚 - 901页
- (二)既有漏罪又有新罪的并罚 - 902页
- (三)剥夺政治权利期间又犯新罪的并罚 - 903页
- (一)行刑的主体是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 - 905页
- (一)刑罚实现 - 906页
- 三、行刑的原则 - 907页
- (一)刑期折抵 - 908页
- (二)刑罚易科 - 910页
- (三)监外执行 - 911页
- 一、缓刑的概念 - 912页
- (二)一般缓刑的条件 - 913页
- (三)一般缓刑的考验期限 - 916页
- (五)一般缓刑的考察内容 - 917页
- (六)禁止令 - 918页
- (一)正面后果 - 920页
- (二)负面后果:缓刑的撤销 - 921页
- 一、减刑的概念 - 922页
- (一)对象条件 - 923页
- (二)实质条件 - 924页
- 三、适用减刑的限制 - 925页
- (二)减刑的幅度 - 926页
- (二)减刑后的刑期 - 927页
- 五、减刑的程序 - 928页
- 六、减刑裁定的失效 - 929页
- 一、假释的概念 - 930页
- 二、假释与其他制度的区别 - 931页
- (一)对象条件 - 932页
- (三)时间条件 - 933页
- 四、假释的考验 - 934页
- (二)假释的撤销 - 935页
- (三)关于假释撤销在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936页
-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 - 940页
- 三、刑罚消灭事由 - 941页
- 一、时效概述 - 942页
- 二、追诉时效的期限 - 943页
- (一)行为没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追诉期限的起算 - 945页
- (二)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犯罪追诉期限的起算 - 946页
- (三)追诉期限的截止 - 947页
- (一)追诉时效的中断 - 948页
- (二)追诉时效的延长 - 950页
- 一、赦免的概念 - 952页
- (一)涉及赦免制度的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 - 953页
- (二)我国特赦制度的特点 - 954页
/957

显示文本内容